自民國 90 年起因應加入 wto 開放重車進口, 必須提升國內機車維修品質而設立的檢定項目; 孔方兩年多前取得丙級證照 ( 去年增列乙級後發現自己早已符合直接考取乙級的資格 ) 外界對技職證照看似解讀為正當而榮譽的道路, 職場成功之路應由此出發, 實際上並非如此;
學科是爭議性較少的部份, 問題就出在術科部份; 對於沒有在學校經過"考試練習"的學生或同業公會開辦的"在職訓練", 猶如考汽駕非原場地考照一般, 並不是沒有實力而是不會"考試", 一般人即便有了駕照數年, 在未經練習的情況下再路考一次也會錯誤百出; 孔方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硬著頭皮受測;
考試中心並沒有妥善的場地指示, 好不容易到了受測現地, 也沒有接待人員主導; 受測時間一到相關工作人員陸陸續續的進場, 與聯考的監考老師早已在教室內等候大異其趣; 單項測驗前會先由助教或監考人員簡單的說明測考流程, 這是應盡義務的部份, 也並非所有助教/監考人員都盡義務, 而是輕描淡寫, 無病呻吟式的問問受測前有沒有問題可提出;
開始測驗時, 工作人員/監考人員不但是進進出出, 測驗前要求受測人員手機關機, 工作人員/監考人員手機卻響個不停, 除了讓受測人員煩燥不安外也讓人感受不到這是個"嚴謹"的考試; 測驗所提供的工具就更有趣了, 如調整氣門間隙時居然配賦開口扳手 ( open end ) 而非梅花扳手 ( box end ) 許多梅花/開口扳手缺角, 翻唇, 破損造成施工不易/不就手且還有安全上的顧慮 ( 事後測考場地負責人說這些工具場地可是經過上級評鑑合格的 )
延續上面提到氣門間隙調整, 配賦的是以兩條為一個單位 ( 0.02mm ) 的厚薄規, 當用八條測出太鬆, 十條測出太緊時, 要怎麼判斷間隙? 這部份當場得到監考人員的回應是"全台灣並沒有以一條為單位的厚薄規; 這..... 難到孔方日常工作上用以一條為單位的厚薄規是傳說中神賜的恩典嗎? 上述的答案是來自於一個滿臉潮紅, 一嘴酒氣的"疑似"監考人員 ( 稱為疑似, 是其他監考人員都配著識別證, 他卻不配掛而放在桌上 )
當場與之起了爭執..... 當然最後還是取得資格;
這件快三年前的事曾透過網路舉報, 有興趣了解可以到北市市長信箱查詢一下便知始末; 事後該測考場地負責人也到過工作室拜訪交換意見並承諾一定會改進, 希望孔方能去當助教美其言"為技職教育盡一份心力" ( 真要去, 就要任訓練師, 車業一日的營業額哪是一個助教日薪可以打發的? ) 還希望能去檢視他們改進的成果;
這件事之所以又拿出來冷飯熱炒一番, 是因為最近參加公會舉辦的訓練課程, 讓孔方舊地重遊感觸良多, 當然待遇也不太一樣了; 不過令孔方失望的是, 硬體設備只有在環境舒適方面因台灣本田贊助之下稍有改進, 工具還是一樣的慘不忍睹, 至於監考人員素質如何就要等測考當天才能知道; 但還是有令孔方欣尉的是, 可以好好坐下來跟這些訓練師促膝長談, 交換不少意見, 也聽了不少他們的苦水, 似乎他們也是技職教育體系裡飽受委曲與不受重視的一群, 想更新工具設備沒經費, 綁手綁腳有志難伸.....
台灣的技職體系一直以來都處於一個很畸形又曖眛的狀態, 社會價值觀是唯有讀書高, 政府抬面上推廣鼓勵抬面下不支持只管不理, 使技職教育爹不疼娘不愛且造成勞工社會地位低落, 有誰真正關心在乎過機車業界的技職教育? 放任傳統的師父學徒相授型態, 鼓勵考照開業又不限制無照開業 ( 已開業者可就地合法或其他配套措施 ) 使得有心上進的技術人員長吁短嘆, 家長怕孩子"誤入歧途", 已入"歧途"的黑手永遠還是黑手!
還是以前從事資訊業吃香多了, 隨便掛個 xx 工程師雖然也是做苦工, 走起路來還頗有風~
留言列表